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2023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寫給云南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不僅是給云南大學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給云南所有高校提出的要求和囑托,。云南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一個邊疆省份,是全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縮影,。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云南考察時提出要把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并要求云南“要在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完成這一任務,,云南高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有所作為,,高校教師應該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云南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當前,,云南發(fā)展不斷邁向新臺階。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民族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仍然尖銳復雜,。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最前沿,青少年是各種敵對勢力跟我們爭奪人心的主要對象,。例如,,一些境外宗教組織以高校為重點開展?jié)B透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弊鳛檫吔褡宓貐^(qū)的云南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促進校園和諧,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云南各高校大學生的生源來自五湖四海,,其中包括了各個民族,,影響同學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復雜多樣,。各民族學生從小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大家相聚在大學校園里,,同吃同住同學習,,只有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使他們深刻認識“四個與共”,,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才能更好地團結友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從而促進校園和諧,,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第二,,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促進云南各族人民團結和諧、邊疆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為把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貢獻力量,。回顧云南的發(fā)展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云南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邊疆各族人民歷史性地擺脫了貧困,,全面進入了小康社會,。云南這些年的發(fā)展和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生動實踐和最有力的見證。每一個大學生背后是一個家庭,,大學生是黨和政府聯系每一個小家庭,、聯系各族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宣傳,、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力量,。在校期間,加強大學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一批批忠誠黨的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還可以通過學生向身邊人講好“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云南故事,,從而實現云南的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為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注入青春力量,。
第三,,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一大批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之力,。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作為云南高校教師,有義務向學生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五個認同”,。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深化認識中提升理論水平,,切實把思想自覺轉化為行動自覺,更加珍惜當下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珍惜維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更加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念,,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二,、云南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當前,,云南各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挑戰(zhàn),。
首先,,從客觀方面來講,學校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還存在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不夠的問題,。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很多學校還沒有形成專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對于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缺乏統(tǒng)一標準,,對教師的教育情況、學生的培養(yǎng)效果會有一定影響,。二是教學內容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在教學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幾門課程中會涉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其他專業(yè)課很少涉及相關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力度還不夠。
其次,,從主觀方面來講,,部分教師還存在思想上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能力不足,、本領恐慌等情況。就教師而言,,本身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理論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不牢,,知識儲備不足,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夠,,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三、云南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币虼耍咝W鳛閲窠逃w系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全力以赴,、有所作為。學校,、教師,、學生都要共同發(fā)力,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合力。
第一,,學校要專門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科背景,、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在學科建設或課程設置上,組建專門團隊,,聘請學科帶頭人,,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有規(guī)劃,、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產出重大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重大影響,。
第二,推進學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學校和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全局來開展各項工作。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中,。加強思政課建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融入五門思政課內容中。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深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元素,,找準切入點,,順其自然、渾然天成地進行有機融入,,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除此之外,其他專業(yè)課教師和輔導員要做好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到關聯點,,積極挖掘和探討育人元素,在專業(yè)課中有機地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
第三,,教師要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教育就是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在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廣大教師要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學生之前,,要自己先主動學、主動接受教育,,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研究,,認真扎實儲備關于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相關知識,積極參加培訓和理論研討,,做好科學研究,,提高理論水平,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相關的理論內容和精神實質,,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云南高校教師要保證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真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深、講透,、講活,,向學生講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回信和給云南大學賀信等真實,、生動的故事,。增強教學感染力,提高教學實效性,,為今后學生畢業(yè)踏入社會,,在各個崗位上發(fā)揮民族團結、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打下扎實基礎,。
第四,,加強宣傳工作,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加強宣傳工作,,在校園公共場所如教室、黑板報,、走廊,、櫥窗、宿舍,、食堂等地方加大宣傳,,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學習氛圍,。在學習活動中開展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教育,,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展演等,,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各項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除此之外,,學校各大宣傳口還要結合學生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形式,運用微信,、QQ,、校園廣播、電子屏,、學校微博,、公眾號、學習教育平臺等渠道,,把一些新形勢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新政策,、學術成果和思想動態(tài)等傳達給學生。為了更有效地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可以倡導全體同學關注一些有關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公眾號和APP,,如“國家民委”“道中華”“學習強國”“云嶺先鋒”等,通過手機和網絡推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營造學習氣氛,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自覺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五,,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渠道。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要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云南有很多紅色資源和民族特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各高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充分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回鄉(xiāng)開展實地調研,,如“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民族民情民生”活動等,,提前布置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主題,讓學生深入社會實際調查、研究,,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切實感受各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關系,,進而能在實踐中更加認同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真正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常態(tài)化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云南各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要提高思想認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貫穿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過程,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切實為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4年第9期